寻找谭嗣同(上)丨十三邀第5期
本期节目,内容丰富,我们分上下两集放送。
今天推送上集,下集将于下周推出。
敬请期待。
第五期 寻找谭嗣同(上)
节目中涉及不少历史人物,我们做了部分梳理,方便大家理解。如有谬误,欢迎指正。
康有为(1858—1927)
广东南海人,人称康南海。光绪十四年(1888年),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,借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,受阻未上达。光绪十七年(1891年)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,收徒讲学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得知《马关条约》签订,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,即“公车上书”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开始进行戊戌变法,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。辛亥革命后,作为保皇党领袖,反对共和制,直至晚年,始终宣称忠于清朝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病死于青岛。
马相伯(1840—1939)
江苏镇江人。其父母均信奉天主教,故襁褓间即受天主教洗礼,成为天主教徒。光绪二年(1876年),因自筹白银2000两救济灾民,反遭教会幽禁“省过”,愤而脱离耶稣会还俗(但仍信仰天主教),从事外交和洋务活动,曾先后去日本、朝鲜、美国、法国和意大利等国,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,在于提倡科学,兴办实业。因此屡屡上书朝廷献策,却都似泥牛入海。后半生从事教育事业,创办震旦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复旦中学等学校,教育家蔡元培、民国高官于右任、邵力子为其弟子。
郑观应(1842—1922)
广东香山县(今中山市)人。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,启蒙思想家,也是实业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、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。咸丰八年(1858年)到上海学商,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,轮船招商局帮办、总办。光绪十一年(1885年)初,途经香港,被太古轮船公司借故控追“赔款”而遭拘禁,经年始得解脱。后隐居澳门,撰成《盛世危言》一书,唤醒千百万仁人志士,更深深影响了康有为、梁启超、孙中山等人。郑观应晚年拥护“立宪”,反对革命,但又对袁世凯称帝、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不满。民国十一年(1922年),病逝于上海招商公学宿舍。
王韬(1828—1897)
江苏苏州人。清末杰出的思想家,政论家。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,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。他在墨海书馆工作十三年,还先后和伟烈亚力、艾约瑟等传教士,翻译出版《华英通商事略》、《重学浅说》、《光学图说》、《西国天学源流》等书,为西学东渐作出了贡献。1870年后在香港集资创办《循环日报》。据学者罗香林考证,康有为在1879年曾游历香港,正值王韬担任《循环日报》主笔,发表大量变法政论之时,因此,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极可能有受王韬影响。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,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,写成《扶桑游记》。1884年,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,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,直至去世。
章太炎(1869—1936)
浙江余杭人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年)任《时务报》撰述,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,流亡日本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因发表《驳康有为论革命书》并为邹容《革命军》作序,触怒清廷,被捕入狱。光绪三十年(1904年)与蔡元培等合作,发起光复会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出狱后,孙中山迎其至日本,参加同盟会,主编同盟会机关报《民报》,与改良派展开论战。宣统三年(1911年)上海光复后回国,主编《大共和日报》,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。后曾参加张謇统一党,散布“革命军兴,革命党消”言论。民国二年(1913年)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,为袁禁锢,袁世凯死后被释放。民国六年(1917年)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,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,以讲学为业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,主编《制言》杂志。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,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。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6月14日病逝。
毕永年(1869—1902)
湖南长沙人。少读王船山遗书,萌反清之志。1898年,积极加入谭嗣同、唐才长在长沙举办的强学会,宣传维新思想。8月,毕永年追随谭嗣同抵达北京,拜会康有为。康有为策划围园劫后时,让其率百人刺杀慈禧。戊戌变法失败后,毕永年赴日本,谒见孙中山,与保皇派绝交,加入兴中会。1900年7月16日,孙中山抵达香港,布置起义事项,毕永年被任命为民政部长。但惠州起义终因弹尽粮绝而失败。两年后,永年于惠州病逝。
蔡锷(1882—1916)
湖南邵阳人。清末民初政治家、军事家。蔡锷一生中,做了两件大事: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;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军起义。袁世凯死后,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,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。但是,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,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,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喉癌。1916年11月8日,终因医治无效,病逝于日本福冈。
徐致靖(1844—1918)
江苏宜兴人,清末维新派人士。光绪二年进士。光绪二十四年(戊戌年,1898年),官拜礼部右侍郎、翰林侍读学士。1898年上疏光绪皇帝明定国是,以一定心,而维时局;并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、梁启超、谭嗣同、黄遵宪、张元济等人,认为苟欲变法,必广求湛深实学、博通时务之人而用之,而后旧习可得而革,新模可得而成。又请废八股,改试策论,裁汰冗官,酌置散卿,宜练重兵,以备边患。戊戌变法失败后,被革职监禁。1900年出狱,1918年病逝。
秋瑾(1875—1907)
祖籍浙江绍兴,生于福建厦门。近代民主革命志士。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 ,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。提倡女权女学,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。1907年7月14日,秋瑾被清军抓获,坚不吐供,仅书“秋风秋雨愁煞人”以对。 7月15日凌晨,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,年仅32岁。
邹容(1885—1905)
四川巴县人(今重庆市)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,赴成都投考留日官费生,因思想倾向维新,临行时被取消资格,遂决计自费赴日留学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秋,到达东京,入同文书院,始撰《革命军》初稿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返回上海,结识章太炎,结为莫逆之交。这时,恰逢拒俄运动发生,他两次在张园拒俄集会上演讲,签名加入拒俄义勇队。5月,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同盟会。在此期间,《革命军》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,署名“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”,请章太炎作序。《苏报》案发生后,于7月1日至巡捕房投案,被囚于租界监狱。邹容被租界当局判监禁两年,折磨致病。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。
张荫桓(1837—1900)
广东南海人。光绪年间,任按察使,后调京赏三品京堂,两入主掌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,累迁至户部左侍郎,赏加尚书衔,先后兼署工、刑、兵、礼、吏部等五部。在百日维新期间,张荫桓做了四件大事:一是为光绪帝与维新派上下联系:二是主持铁路矿务总局;三是条陈新政建议;四是引领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会见光绪帝。变法失败后,遭弹劾充军新疆。1900年被杀。
李鸿章(1823—1901)
安徽省合肥人。晚清名臣,世人多称“李中堂”,与曾国藩、左宗棠、张之洞并称“晚清四大名臣”。李鸿章是淮军、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、洋务运动的领袖,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。官至东宫三师、文华殿大学士、北洋通商大臣、直隶总督,爵位一等肃毅伯。其一生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,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、洋务运动、甲午战争等,代表清政府签订《马关条约》《中法简明条约》《辛丑条约》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“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”,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“东方俾斯麦”,慈禧太后视其为“再造玄黄之人”。
福利时间
老规矩!新节目上线,发福利——
在文章下方留言,我们会挑选13位幸运观众,送出13套小礼包,每份包含:十三邀麻将款T恤+《偏见》一书。